This page looks best with JavaScript enabled

写在分流之前

 ·  ✏️ About  4373 words  ·  ☕ 9 mins read · 👀... views

作为一位曾经的 OIer (请允许我这么自称),与心中的贵系情结和解并非易事。

虽然我现在看着像个精北,但其实从高一第一次接触信息学竞赛开始(或者更早),清华、计算机就成为我高中最重要的那张答题卡中唯一的选项。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或称贵系,在那时的我看来,就是全中国工科的皇冠,是清华大学科研与教学实力最雄厚、建系历史最悠久、院系文化最丰富、学生生源水平最高的院系之一。它是清华大学响当当的招牌。贵系出现在信息学竞赛的舞台中央和各个角落,是高水平的代名词。贵系,贵系,你自己知不知道你多么能成为一个孩子的最强烈的希冀呢。

而软件学院,那是什么?我对它几乎一无所知。

来清华之后,虽然代管在软院,但我上的几乎全是贵系的课,wyp 老师的程设,myc 老师的离散一,邓老师的 dsa ,yhl 的老师的 oop ,甚至还去旁听 zxp 老师的离散二(离散二是我唯一本院老师的课程);即使今天已经确定留在软院,也想在大二大三蹭 or 上许多贵系的专业课。

要夸贵系的话,即使现在我也能一口气写出好几个 800 字;而对软院,仍然很难下笔。


诚恳地说,我信息学竞赛学的不好。我没有进入省队,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加过 WC ,APIO,CTSC 中的任何一项,OIerDB 上有且只有两条关于我的记录。

我现在还能清晰的感知到 OI 带给我的那种自卑。在教室里和考场上,我几乎永远是会的东西最少的,我几乎永远是认识的人最少的,我几乎永远是对题目反应最慢的。第二年,我自认为已经准备不错,但在 NOIP 考场上用不到五行代码写没了 60 分。第二年,我也明知道几乎什么都不会,在广州 THUWC 的考场上几乎爆零。第二年,我也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希望,却在 BJOI 上差点翻盘进队。第二年,我自以为有点希望,在省选后的 THUSC 因为年龄和分数而只拿到一张毫无用处的三等奖。卑微、卑微到泥土里,一度只想着逃离,却不得不强迫自己面对,这就是我对于 OI 的印象。

自始至终,我感觉自己都没有融入 OIer 这个圈子。我似乎一直是个旁观者,在各种颁奖仪式上旁观,在微信/QQ群里旁观,甚至在等待出分时旁观台上的人打游戏…可能是因为我实力不够,可能也只是我来晚了吧。


高二下学期期中,我回归课内。我用硬纸板做了个小签,在上面用最普通的黑色圆珠笔描出来几个粗笔画的字符:THU CS 2020,把它贴在书桌我眼前的书架上。虽然两年 OI 并没有让我拿到清华的入场券,但课内的学习让我满心以为我的梦想就要实现。我成绩很好。我甚至考出了我从来没敢想过的年级第一。两次。1

在疫情给我的家庭、生活、学习带来的各种巨变下,这强烈的愿望把我反噬了。虽然你可能认为这只是借口,虽然我也是这么认为。

或许是个意外,或许并不意外,我高考考出了我整个高三以来的最差成绩。虽然我还是高出分数线 9 分,虽然我还满心以为我可以实现我写在小纸板上的 “THU CS” 梦。2我没有任何犹豫的来到艺博,填了计算机类。3我隐隐感觉我分数不够,会被代管到软院,但我选择逃避了这个想法…

9 月 1 日,我记得我在回家的地铁上查到了代管结果,软件学院。4和同学交流之后,我才发现我离代管到计算机系只差 1 分。

这简直是对我的一场嘲弄。

说起来,数字能代表很多,但它能代表的也太少。刚开学,茶园二招面试的表格上只让填写了两个数:NOIP 分数和高考排名。这恰巧是我最“不好看”的两个数字。看到这两个数字,怎么能让人知道背后三年时光中的“故事”呢……


在我高中几乎从未设想过的软件学院,我的大一上学期开始了。我以为凭借着 OI 的基础,加上暑假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预习,在计算机类成为“卷王”去贵系十分容易,但我错了。我高估了我的能力。

我在上学期选了 13 门课, 31 个学分,包括巨硬的写沟,包括巨硬的英语,包括巨硬的微积分 W 。我在上半学期一周的课时有足足 42 个,还没有算上你清引以为傲的“集体活动”。我还面临着感情的矛盾,我还面临着身体的压力。当然,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没有办法去抱怨。

我学不会微积分(或者是我学不会微积分 W ,也许这有区别,也许这没有区别, 我这辈子大约的确不会知道了)。我用其他科目去逃避微积分。并不意外地, 5 个学分的微积分,我拿了 C+ ,2.6。有难过,有失望,当我氪金查分后却又一次发现自己即将与“梦想”分道扬镳。但这毕竟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无法去抱怨。


当一个人所坚信的事物在他面前崩塌,他要么一样崩溃,要么换一个信仰,为自己辩护。我发现我其实只是个“叛逆”的人。或许是因为我骨子里仍然很骄傲,仍然坚信自己与众不同,仍然坚信自己就应该是 stand out 的那些人中的一个。我试图叛逆人的“本性”,试图叛逆周围的大多数,而也“叛逆”曾做过的选择。所以上个学期,大概是为了逃避现实,给自己的现状辩护,我“叛逆”了我自己,你可以看到我很“真诚地”说我更喜欢文科,你可以看到我屡屡“真诚地”表现出精北。5

而面对身边的人离去或离开,我试图在哲学中寻觅答案,虽然我后来发现哲学完全不是所谓的导师。从离散数学衍生了解到的维特根斯坦哲学,课上学到的解构一切理性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给我所谓“理性”世界观的消逝以极大的推力。除了闭环的逻辑6,我开始质疑一切的“合理性”与“价值”7,从自己的生命到世界中的一切,也真正质疑人和人的共识是否可能发生。理性之间由不矛盾但又相互矛盾的前提挖下了不可跨越的鸿沟,总有一些不可“反驳”的事物:正是“你说的对,但对我没有意义”。

或多或少的,我陷入了虚无主义。(请宽恕我在这里滥用并不规范的学术名词)如

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没有任何价值,他一定可以放下生命附属的所有的一切。

所以虽然我后来发现,我的成绩加上 OI 经历其实大概足够分流去贵系,但我并没有改变留下的选择。我大概与我自己达成了和解(换个说法,也是某个我“自杀”了):生命的结果没有意义,它的所有意义都在于它发展的过程。既然世界在我面前这样打开,无论我是靠近了它,还是推走了它,你都决不能说我做错了什么,决不能说我做的毫无意义(虽然你当然可以这么说)。

面对心中的无意义,唯一特殊的存在是“我”。8最近的学期,我试图去感受真实的我:我试图去不断获得获得全新的人生体验,我试图去“顺其自然”。似乎只有在这些时刻,我才会惊讶地发现我的存在。而软院似乎是能够让我开心,能够给我提供这样体验的地方,让我体会到“我之为我”的地方吧,因此我选择打开这扇门。

说点题外话。庄子说:“终身役役9而不见其成功,苶然10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11,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12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这半年深刻体会到,人和人的悲欢不能相通,而每个人都处在他自己孤独的大寂寞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和他共同体会。或许我们会急着把这寂寞抛却出去,试图找到另一个人来理解自己,帮助自己排解这忧愁,但毕竟知心者难求,许多事情终究还是得一个人走过。归根到底,当我们仔细地检视内心,一定会发现那些难以消解的,孤独的寂寞和迷茫的虚无。

顺带提醒一下那些可能半年一年没有见到我的同学:我已经远非那个高中的我了。


有人说过:“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也有人说过,我们是被“无端地抛掷到这个世界上”的。对于某些事情,在某些时候,我总想要去找到一些原因,获得一些“解释”,总想要去厘清一切。

但即使面对同样的事情,顺其自然与怠惰无为,发挥能动性和刻意强求,客观条件缺失和主体能力不足,这之间的界限仍总是模糊不清。我想要做某事,我没有做成某事。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能说清楚的吗?

人们总说做事要尽力,要无愧于心,要“尽吾志也”,还要有“坚忍不拔之志”,然而到底哪里是边界?我们过去曾经试过,我们会发现这像是海绵挤水,只要使更大的劲,总是能挤出水,甚至挤出更多的水,那这样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当我们深叩自己的内心,这种不满足只能给我们痛苦,这好吗?

因此,当我选择将以上评判的指针向一侧拨动,你可以说我在软弱地逃避,你也可以说我躺平胸无大志,我愿意接受任何评价(“你说的对,但对我没有意义”)。但没有人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无论别人如何试图去“全面”评价我,如何试图去“全面”理解我,都只是对我做了维数或高或低投影后的观察,而永远不可能完整的体验我。

既然世界如此呈现给我,既然我的选择如此做出,它们在生发出的一瞬间也就成为了我的一部分,它对我就已经充满了意义,无论在现实上或在精神上它会给我带来什么结果。

所以说回分流,比起所谓名号、成绩、课程、发展,我或许还找到了另一些、或许对我有价值的东西。既然那些都是“懂的都懂,不好明讲”,而这些又是因超出 800 字限额而无法言说的,那我也只能:

“但我坦然,但我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以上是在这个分叉口即将踏上无法回头的道路的人,对于自己过去几年的清算吧。它或许对于读者没有任何意义,且引发不起任何共鸣,且可能看起来矫揉造作,且都是些已经说了好多遍的无聊死了的故事,但对于我来说,又何必需要读者怎么想呢。

我把心剖开了给你看,很疼的…但你也不用回应我或给我安慰,我只求你的理解,理解我为何会如此之疼,为何明知如此之疼也一定要剖开它。


P.S.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Web Archive) ,我虽然没有他那样厉害,但我和他所面对的那些命运大概是类似的… 还有这一篇Web Archive)。


  1. 或许有读者不知道这里提到的“年级第一”代表着什么…反正就是看起来“很厉害”吧。 ↩︎

  2. 毕竟,每次见到招生老师,也只会又确认一次,计算机类的录取分数线比对外公开的分数线高五分左右。 ↩︎

  3. 甚至连北大博雅酒店招生点都没去,现在想想真是对不起北大热情的招生同学和老师orz ↩︎

  4. 上一次这样的体验还是在新奥购物中心,收到高中分班的短信…回想起来真是五味杂陈。 ↩︎

  5. 关于引号:何谓真诚呢?如果周围的人都热爱文科,如果周围的人都是精北,那仍然作为一个 loser 的我,是不是就成了工业党 + 你清紫卫兵了呢hhh ↩︎

  6. 又何尝不是游戏呢。 ↩︎

  7. 当你发现你本有的信仰和思想是那样千疮百孔,而他又给你提供了一个看似完美无缺的圆,你又哪里还敢于“确”信什么呢 ↩︎

  8. 或许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确是,但主观唯心没有错,它只是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闭环。 ↩︎

  9. 忙碌。 ↩︎

  10. 因病而疲困之状。 ↩︎

  11. 老。 ↩︎

  12. 迷茫,糊涂。 ↩︎


cqqqwq
WRITTEN BY
cqqqwq
A student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