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age looks best with JavaScript enabled

“围墙”再现——疫情与后疫情时期排外主义思潮分析

 ·  ✏️ About  4530 words  ·  ☕ 10 mins read · 👀... views

形式与政策课程论文。

一、 “围墙”——问题起源和研究背景

想到并决定以“围墙”为题,有许多的原因。

最主要的是昨天(11月20日)发生的一件小事。在第一教室楼上课前,我注意到放在前台附近的“意见本”,其内容十分丰富;而第一页尤其如此:

image-20210331173754190

这页密集的信息集中在讨论非清华师生能否使用教学楼,而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无关人员留念,没有围墙的大学。”但是,在我进入清华大学的这三个月以来,我还没有过与校外人员冲突的经历;而后我意识到这是因为疫情,清华大学现在仅允许很少的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所以像反映在上图中的校内外人员间的矛盾比较少见。这是不是清华大学的“围墙”变得更高,更厚了呢?

还有一个原因。今天(11月21日),知乎热搜榜首又一次被清华大学的相关问题占据。

具体事件的经过我并不愿意在这里描述;但我愿意描述一下我看到的人群之间的撕裂:不同院系之间、不同性别之间乃至不同思维模式之间……虽然这些和疫情没有直接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不是人和人之间的“围墙”更高、更厚了吗?

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我们目睹了各种形式的“围墙”的新出现或重新出现。我们居住的居民小区从开放式变成了半封闭式,许多出入口被“围墙”替代;清华大学紫荆公寓现在一栋楼仍仅开一个单元门,剩下的门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围墙”;在世界范围内,约4/5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对入境的限制或强制隔离政策……1

而这些“围墙”在疫情中的再现,在后疫情的阶段,我认为可以概括为社会排外主义思潮的发展。本文将探讨疫情如何使排外主义思潮泛起,在疫情及后疫情时代排外主义思潮的本质,以及作者本人对于该时段产生的排外主义思潮的理解。

二、 疫情与后疫情时代的“围墙”:排外主义思潮

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2而关于排外主义的概念,国内外学界尚无统一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排外主义更多地体现为:因认知偏见,对本国、本民族或本地区未有的事物所产生的排斥思想或行为。3

但作者认为,排外主义一定程度上可以具象化为“围墙”,也就是把“外面”的某些特定的人、物质和信息阻拦在某一人群、地域之外。排外主义不仅出现在国家、民族等大型群体,在小型群体中也有体现,如上文提到的清华大学校内外人员间,各院系人员间。这赋予了排外主义思潮的研究以更大的空间和意义。

在疫情和后疫情阶段,排外主义思潮全面泛起。在中国国内,随着疫情发展情况而对武汉人、东北人、北京人的“提防”和排斥;在国际上,2020年上半年,欧美国家针对亚裔族群,尤其是针对华人族群的种族歧视和排外行为在各地接连不断地上演,国内也一度有过对留学生“建设国家你不行,千里投毒第一名”的歧视性言论。4疫情的背景下,小“围墙”围起了社区、城市和学校,大“围墙”围起了民族和国家。下图所表现的农村防疫措施,就是一道活生生的“围墙”。

有些人根据身边的观察,表明“排外主义”相关的事件可能并没有作者描述的那么深刻。但作者必须要指出,这可能是一种观察的偏差。因为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许多平常时的矛盾都相对被淡化、压制了。因为疫情赋予了排外以一定的正当性,排外主义思潮对社会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疫情淡化,但正如上文所言,排外主义的思潮本身却在不断的壮大。

三、 “围墙”之高与厚——疫情与后疫情期排外主义思潮的表现

与一般时期的“排外主义”不同,疫情和后疫情时期的排外主义思潮作用在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表现在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次,全面性、广泛性显著。

在经济上,排外主义表现为政府层面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民众对于外国生产商品的不信任。世界贸易组织估计,2020年全球贸易总量将会下降13%至32%,下降的部分绝大多数将是国际贸易。[^5]在社会上,排外主义表现为政府对于外人的“歧视性政策”和民众的排外情绪,如上文提到的对于外国人入境的限制措施等等。

排外主义思潮具有物质层次上的排外。由于疫情的影响,各种人口、物流往来受到极大限制。据国际民航组织的数据,2020年1-9月全球国际航班的乘客运载距离同比下降了88.8%。5

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排外主义思潮的影响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信息等非物质实体的交换高度发达,在疫情环境下人们需要保持社交距离的限制下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疫情背景下,人们言论、思想等非物质的层面上也受到“排外主义”思潮的影响。比如在疫情中或后疫情的现在,不相信外国的消息、不相信外国人发表的言论等排外主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四、 “围墙”何以再现:疫情时代和后疫情时代排外主义思潮的本质

疫情与后疫情期间排外主义思潮的泛起,原因主要来自于排外主义思潮本身与疫情带来的封闭等的影响。

排外主义本身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与历史文化传统的交织。人类是社会动物,具有强烈的集群意识;因此会排斥那些与自己不同,也就是“不合群”的“外人”,这是人类排外的生物或社会学基础。其次,大多数国家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相对封闭的环境可能难以与其他民族和群体形成强烈的一体认同感。6

排外主义主要来自资源的矛盾,种族的矛盾,文化的矛盾。现代中国通行的“户籍制度”,是典型的,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排外主义的政策;《左传》中记载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欧洲各国的反外来难民的活动,就是种族导致的排外主义。而文化的矛盾则更加明显,如中东等国难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使他们在欧洲遭到各国基督教徒等的反感。

而疫情,更加突出了以上因素,使排外主义的思潮更加明显的泛起。疫情带来隔离和封闭,分离加剧了不同人群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从而导致不同群体之间更容易产生排斥的情绪;而封闭则使排外的成本降低,即使有了强烈的排外主义思潮乃至言论,也不容易体现在实际的世界中,毕竟不能“顺着网线去打人”。

疫情给各国带来的治理危机也间接促进了排外主义的发展。疫情给各国的治理体制和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给各国执政者的治理合法性带来危机。因此,面对责任难以界定或过于广泛的分布在执政者整体时,执政者会选择将危机由内部转移向外部,选择用外国来当责任的“靶子”,例如美国对我国“武汉病毒”的无端指责。除此之外,为了降低治理难度,执政者还会选择鼓动内部团结的情绪,而小范围的团结(比如一个国家内的团结)也就会带来大范围的(比如国家和外国间)的排外情绪。

排外主义和民族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作者认为,两者相关,但不一致;排外主义比民族主义更加宽泛。有观点认为,右翼的排外主义与民族主义较为类似。7比如在欧洲,主张脱欧的英国独立党,和反移民、反欧盟的老牌政党法国国民阵线以及意大利“五星运动”等,都是右翼政党,具有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双重特征。而左翼政党一般排外性较弱,因为其主要以意识形态联接,而意识形态相较种族等容易改变的多。

五、 “围墙”之围——如何破解?

2020年的寒冬将至,新冠肺炎仍然在世界肆虐。美国的新冠肺炎创下了近十个月以来的最猛烈记录,单日死亡人数直逼2000人。

我国的疫情形势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境外输入病例有抬头之势;另一方面,本土病例也在多个边境省份散发,如内蒙古、上海等。

后疫情时期,排外主义思潮的围墙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为此,我们国家一方面提出扩大开放、多边合作的方针,希望能从政府的层面打破围墙8;但另一方面,我们国家也提出了“内循环”战略,就是应对世界大环境排外主义的思潮的大背景下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促进经济挖掘内部活力的举措。

一方面,我们积极应对后疫情时期的排外主义思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思考,这样的“围墙”到底能够在后疫情时期存在多久?疫情的影响是否比我们预想的还要深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表示,全球经济预计2022年后才能恢复至危机前水平。9 国际民航组织预测,全球航空业到2024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水平。10世界能源组织则预测,到2025年世界能源需求才能出现复苏。11

而新冠肺炎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则更加持久。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我国公众造成了广泛且较为持久的心理创伤,那么大概也就可以推断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封闭和隔离所带来和加深的排外主义思潮是否也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12会不会当我们几十年后回望,发现从今天起,排外、保守的思潮形成了短时不可逆的扩张趋势,并对人类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正如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促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者认为,接下来相当一段时间的历史都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上文所讨论的强烈的排外主义的影响。

六、 反思——“围墙”作为“城墙”?

疫情当前,目睹了朝鲜的国门紧闭与美国在疫情初期门户洞开的政策以及他们所导致的不同后果13,我们不禁会质疑,排外主义真的如我们广泛认知的那样如此恶劣吗?

作者认为,排外主义从人类的本性和自然中来,是具有一定的正当性的。其的确可以在危机中给予某个群体抵御外部风险,给予一定的帮助。

但在后疫情阶段,当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慢慢远去,排外主义的思潮也应该及时退去,这应该是各国政府所努力的。只有这样,世界才能继续全球化的进程,促进科学和经济的发展,让世界人民共同得到更大的福祉。


[^5] 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latest_trends_e.htm


  1. https://www.kayak.com/travel-restrictions ↩︎

  2. 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01期,第36-41页。 ↩︎

  3. 史志钦:《排外主义折射欧洲人的集体焦虑》,《人民论坛》,2019年01期,第28-30页。 ↩︎

  4. 马正义:《新冠疫情中欧美国家的种族歧视与排外行为》,《世界民族》,2020年05期,第36-44页。 ↩︎

  5. IATA: Economic reports: Air passenger monthly analysis–September-2020 ↩︎

  6. 魏娟:《浅析日本人的排外心理的原因》,《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年第6期,110页。 ↩︎

  7. 排外是左翼思想还是右翼思想?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14513/answer/729092550 ↩︎

  8. 《习近平宣布中国全面扩大开放新举措》,央视新闻,2020年11月4日。 ↩︎

  9. 《IMF:全球经济2022年后才能恢复至危机前水平》,新浪网,2020年11月21日。 ↩︎

  10. 《IATA:航空业到2024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水平》,搜狐网,2020年7月29日。 ↩︎

  11. 《IEA:全球能源需求将于2025年恢复》,东方财富网,2020年10月28日。 ↩︎

  12. 冯正直、柳雪荣、陈志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心理问题特点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04期。 ↩︎

  13. 截至11月22日,朝鲜感染数为0,美国感染数约为1245万人。 ↩︎


cqqqwq
WRITTEN BY
cqqqwq
A student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mments